2024-07-18 09:54:39
设计和合成高效的手性螺环磷腈碱小分子催化剂
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不对称合成反应是当前有机化学中非常热门的领域之一,该领域是在2000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David W. C. MacMillan、德国马普所的Benjamin List和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Carlos F. Barbas III重新定义,并开启有机催化的伟大的复兴。有机催化相比于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优势明显:操作简单,通常不需要无水无氧处理,避免了重金属污染。因此自从2010以来,有机催化获取诺贝尔化学奖的呼声一直高涨,尤其是Thomson Reuters每年通过引文数而总结的诺贝尔奖预测榜(Thomson Reuters Predicts Nobel Laureates)上,更是名列前茅。如今,Barbas教授已经年轻早逝,令人扼腕。有机小分子催化却迄今未能获奖,究其原因,应该是其距离工业化应用,造福人类尚有距离。一般而言,摘取科学领域皇冠上的明珠-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需要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那么,阻碍有机催化的工业化应用的缺点和挑战是什么呢?Berkessel和Gröger的专著中已经提出(Large-Scale Applications of Organocatalysis. 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 From Biomimetic Concepts to Applications in Asymmetric Synthesis; Wiley-VCH Verlag: Weinheim),小分子催化剂催化计量大,放大选择性差,催化活性相对低;还有就是催化剂的成本问题(其实在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当中,大部分的成本也并不在于贵金属本身,而在于其手性配体)。
针对上述目标,该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新的高效的,有用的,易获得的手性催化剂。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沪港联合实验室的韩建伟副研究员和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的王利民教授,利用廉价的天然酒石酸作为原料,经过数步简单的合成,开发了一系列手性磷腈小分子催化剂,作为布朗斯特碱,催化取代氧化吲哚的不对称氯化反应,取代了非常优秀的对映选择性(up to >99% ee)。